第七章 Chapter seven

完美的愛,沒有恐懼,懼怕的人,沒有完美的愛。

完美的愛,沒有恐懼,懼怕的人,沒有完美的愛。

真愛是無私、無懼的,它會將自己傾注在所愛的對象上,不求回報,因為真愛的喜悅就是來自付出。愛是神的顯現,也是宇宙中最強大的磁力,因此純潔無私的愛會回到付出者自己身上,無需追尋或強求。

但瞭解真愛的人,寥寥無幾。人類的愛既自私,專橫又患得患失,因此才會失去所愛。嫉妒是愛最大的敵人,看見愛人被別人吸引,想像力就有如脫韁野馬,這些翻攪不已的思緒若不平復,恐懼必然成真。

「你不可能得到你未曾付出過的,給予完美、全然的愛,就會回收全然的愛。」

所以透過他,讓你自己變完美;給他完美無私的愛,不求任何回報,不要批評或責備,無論他在哪裡都祝福他。」「當你付出真愛,真愛就會回到你身上,這份愛也許是來自這個男人或者另一個男人,但如果這個人不是聖靈所揀選的,你也不會要他;當你與神同在,就會與聖靈為你揀選的愛人同在。」

印度人社交的問候方式,他們不互道「早安」,而是說:「我向你內在的神性致敬。」他們向每個人的內在神性致敬,對叢林中的野生動物也是如此,所以從未受到傷害,因為不管在哪一種生物身上,他們看到的都是神。我對他說:「向那個男人的神性致敬,然後說:[我只看到你的神性。我以神看你的眼光看你,你是以祂的形象與樣式造出來的,你是完美的。]」

有一句老話是這樣說的:「沒有人是你的敵人,沒有人是你的朋友,每個人都是你的老師。」因此人要客觀一些,學習每個人所帶來的教導;一旦學會,你就自由了。

人不需借由痛苦成長,痛苦是違反靈性法則的結果,但似乎很少人可以不經歷受苦,就從「靈魂的昏睡」中甦醒過來。當人快樂時通常會變得自私,然後業力法則自然開始運作。人通常是因為缺乏感恩才會嘗到失落之苦。

一個人除非熱愛他的工作,否則不可能成功。當畫家帶著對藝術的熱愛作畫時,就會創作出偉大的作品。而一個鬻文為生的人,卻總是活在追悔之中。人若鄙視金錢,就不可能吸引到金錢。很多一生窮困的人嘴裡經常說:「我視金錢如敝屣,我鄙視那些有錢人。」這就是許多藝術家一生潦倒的原因。他們蔑視金錢,因此與金錢無緣。這種心態當然會阻斷上天對他源源不絕的供應;人必須跟事物保持和諧的關係,才能吸引事物到來。

錢是神的顯化,能讓人從渴求與困頓中解脫,但是人必須正確的使用金錢,並讓金錢保持流通。積聚儉嗇將迎來無情的報復。

然而這並不表示人不應該擁有房地產、股票或債券,因為「正直的人,糧倉必然豐盛」。前一段話的意思是,當需要用到金錢時,連本金都應該捨出去。愉悅且無懼的支出,將會打開財源廣進的通道,因為神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供應來源。這是對金錢的靈性態度,而且宇宙銀行永遠不會倒閉。

金錢本身是良善、有益的,但如果用在具有破壞性的事情上,或是積聚儉嗇,或是把錢看得比愛更重要,就會引來疾病與災難,錢也會跟著流失。

走在愛的道路上,一切都將加諸於你,因為神是愛,神會供應一切;如果走在自私與貪婪的道路上,你就得不到供應,或是與錢財無緣。

所有疾病與不幸,都是因為違反了愛的法則。一個人投出去的恨、憤怒與批評,會隨著疾病與悲傷,回到自己身上。愛似乎是一門逐漸消失的藝術,但瞭解靈性法則的人知道,我們必須重拾愛的藝術,因為沒有愛,我們就會成為「嗚的鑼,響的鈸」。

有時候,人會因為多年前曾對某人不夠友善,而心懷愧疚。如果當時所犯的錯、如今無法彌补,可以透過當下對其他人行善而得到化解。「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
悲傷、懊悔與自責會破壞身體細胞,讓一個人魅力盡失。所以,「凡人的心智」酷愛緊抓著傷痛與懊悔不放。

過去大家總認為,一個母親若不操心自己的孩子,就不是個好母親。現在我們知道,孩子生命裡所發生的許多病痛與意外,都跟母親的恐懼有關。母親的恐懼讓孩子生病或發生意外的畫面變得鮮明、生動,這些畫面如果持續存在,有朝一日就會變成具體的事實。快樂的母親可以由衷地說她把孩子交到神的手中,她知道這麼一來,孩子就會受到聖靈的保護。

所以,人是他兄弟姐妹的守護者(在意念上),每個人都應該知道他所愛的都會「住在至高者的隱秘處,和全能者的蔭下」。

「禍患必不臨到你,災害也不挨近你的房子。」「完美的愛沒有恐懼,懼怕的人沒有完美的愛」,而且「愛就完全了律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