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呼吸

呼吸太快、太大口、太喘會讓人體排出過多二氧化碳,體內二氧化碳濃度降低,而讓碳酸氫鹽緩衝系統的平衡往左邊移動導致血液偏鹼,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呼吸性鹼化。這種過度呼吸只需要15秒就足以將血液酸鹼值提高到7.65,而影響到血紅素釋放氧氣的效率。

長期焦慮或恐懼導致的喘氣,睡著後打呼,白天講話太多,長時間透過嘴巴呼吸,對身心的影響比一般認為的還要普遍。值得注意的是,1/3 COVID-19後遺症患者有過度呼吸的問題。

不習慣運動的朋友,如果被要求跑步跑得上氣不接下氣也就罷了,跑完後可能還會頭暈想吐,手腳冰冷,不想講話,至少要休息十幾分鐘才能恢復過來。這就是強烈過度呼吸的體驗,我相信許多人都有過,也有些人是在很強烈的情緒和衝突中,也許大聲喊叫或大哭大鬧,到後來一樣喘不了氣,覺得很暈、很飄,手腳發麻,非常不舒服,而覺得自己需要醫療的照顧。

過度呼吸會讓正需要氧氣的組織反而得不到氧氣。血中二氧化碳過低也會導致血管收縮,減少血液、氧氣與營養的輸送,有些人會頭痛。血液偏鹼則會刺激末梢神經帶來手腳刺刺麻麻的感受,肌肉容易痙攣。

透過閉氣,體內二氧化碳濃度隨著代謝累積而重新建立起來,才能讓氧氣進入缺氧的組織,並且讓碳酸氫鹽的緩衝系統平衡往右移動,放出更多酸把偏鹼的血液中和回來。

長時間用嘴巴呼吸會對健康造成影響。嘴巴呼吸少了鼻子呼吸的過濾功能,而跟鼻子呼吸最大的差異就是我們透過嘴巴一次呼吸進出的氣體量,特別吐氣,是鼻子呼吸的好幾倍。

慢性過度呼吸時間長了,會覺得不太對勁,好像注意力集中不了,感覺就像人是浮著的,不太穩,但自己不知道為什麼。醒著的時候,如果大多數時間都在講話,也就是透過嘴巴過度呼吸,一天下來除了口乾舌燥,有時還會感覺中氣不足,疲憊而難以集中精神,自己心裡還會納悶,明明不是從事體力工作,為什麼會這麼累。下班後連一般的活動都不想進行,怎麼也恢復不過來。

身心疲憊卻無法安定下來休息,整個人是虛的,這有部分是二氧化碳過低,反而讓組織缺氧,沒能及時平衡回來。

這和呼吸的方式脫離不了關係。

有時候一整天工作結束,回到家不想講話,其實是身體自然會採取的保護措施。將嘴巴閉起來,修正過度呼吸導致的二氧化碳偏低問題。

對我來說,適量的閉氣練習其實是現代人可以運作的一個窗口,來修正身體長時間過度呼吸累積的代謝壓力。特別是一般人在35歲後肺功能開始退化,透過妥當的閉氣練習,尤其是吸氣後的閉氣,對於肺活量和呼吸相關的肌肉是很好的鍛煉。

運動時身體代謝是旺盛的,體內二氧化碳濃度自然會高起來,氧氣也用得很快。平時練習閉氣,可以提高身體對高二氧化碳和低氧狀態的耐受度,完全是合理的。

一般來說運動時隨著強度增加,呼吸自然會加快,如果是嘴巴呼吸,很容易就進入過度呼吸的狀態,而在運動過程和運動後感到很不舒服。一般健康的人衹要用嘴巴呼吸幾分鐘,心電圖就會出現異常。激烈比賽時,絕大多數選手都是用嘴巴呼吸,當然為心臟帶來很大的負擔。體育賽事的心臟驟停死亡案例,有80%的選手,事前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心臟異常的問題。

如果只用鼻子呼吸,呼吸再怎麼加快到一個地步就不會再更快,而這樣的呼吸量比嘴巴呼吸的量少得多,甚至有些人在提高運動強度時保持鼻子呼吸的話,它的呼吸速度反而會變慢。

專家在做了長期的觀察後結論是,運動時用鼻子呼吸可以增加耐力,減輕激烈運動的費力感,運動後的恢復情況也更好。

鼻子呼吸能將氧氣更妥當的被組織和器官運用,減少乳酸的形成和疲勞,這可能在需要耐力的項目得到優勢。運動使用鼻子呼吸,也對身體承受的體力消耗程度加上一層限制,讓運動員不至於過度運動,過度呼吸,而讓心臟負擔重到危險的地步。

呼吸慢下來,你可能也體會到吸氣時,光讓氣體停留在上胸是不夠的。隨著緩慢的吸氣,肋間肌和橫膈膜的肌肉都在往下推進;而吐氣的時候,這些肌肉也在幫你擠壓胸腔,你自然會觀察到,隨著呼吸,腹部會有微微的起伏。吸氣時肚子微微隆起,吐氣時肚子微縮。

從胸式呼吸到腹式呼吸,其實是呼吸慢下來自然的結果,倒不是刻意操控腹部肌肉所達到的。用放鬆的心情去進行,是所有呼吸練習的關鍵。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