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為了療癒

舌抵上顎對神經系統有一種直接的刺激作用,可以讓副交感神經開始放鬆。

做舌抵上顎時,你並不需要去在意舌頭卷到哪裡,衹要舌頭一部分輕輕鬆鬆貼著上顎就好。

一般人會以為大口深呼吸可以增加血液裡的氧氣,讓身體安靜下來,為各部位的運作補充氧氣。但這並不是事實,大口深呼吸並不會增加血氧。

一個健康的普通人,他的動脈血液裡紅血球裡的血紅素已經被氧氣幾乎占滿,是飽和濃度的95%到99%,更多新鮮空氣進入身體也不會更提高氧氣的含量。這時如果做大口的深呼吸,反而會將二氧化碳快速排出體外,而破壞血液原本的平衡。二氧化碳是細胞在燃燒養分取得能量過程所產生的氣體。你可能會以為二氧化碳就像汽車排放的廢氣,排掉越多越好,但其實不是的。血液裡的二氧化碳降低反而讓氧氣送不進去組織和器官,包括我們的大腦。為什麼會如此?我先簡單從血紅素的性質說起,接下來再慢慢把它的機制打開。

血紅素是一種可以和氧氣與二氧化碳結合的蛋白質,紅血球90%都是血紅素,充滿血紅素的紅血球就像一艘艘在血液漂浮的小船,在身體來回航行並遵循一項規則,要環境偏酸或說有二氧化碳在場,才能放氧氣下船。如果環境偏鹼,或說二氧化碳不夠,即使載著氧氣的血紅素已經抵達需要氧氣的組織,也無法把氧氣放出來,於是明明血液裡有氧氣,但細胞、組織和器官卻衹能停留在缺氧狀態,得不到幫助。二氧化碳的作用不止如此,除了透過調整酸醶值來幫助血紅素釋放氧氣,它本身還有擴張血管,促進血液流動的作用。

現在你知道了用力呼吸時,大口吐氣快速排出二氧化碳,對身體反而有負面的影響,二氧化碳濃度變低,一方面讓血管擴張不了,讓正需要氧氣的組織、器官和大腦得不到足夠的血液。而環境偏鹼更是讓血紅素將氧氣緊抓著不放,雖然有氧氣但無法進行有效的交換,於是我們感覺喘不過氣,無精打采、頭昏腦脹。

我們隨時都在呼吸,卻怎麼也想不到自己一天下來吃最多的其實是空氣,我們每天吃進身體的食物約1~2公斤,喝進身體的液體約2~3公斤,但吸進身體的空氣可以高達10~20公斤,以氧氣占空氣的20%來算,也就是至少透過呼吸吃進2~4公斤的氧氣。

一般人可能認為脂肪燒掉就完全轉成能量,而認定這10公斤的脂肪會變成身體的熱而憑空消失,但再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這種想法並不合理,不符合最基本的物質不滅定理。透過身體的代謝反應,原子其實不會憑空消失的轉成能量,那是核分裂或核融合反應才做得到的。身體代謝脂肪是把原子與原子之間的鍵結打破,讓能量釋放出來而儲存在ATP(身體的能量分子)到各種生化反應流通使用。來自脂肪的碳、氫、氧原子還是存在,衹是變成了其他物質的碳、氫、氧原子。到最後隨著代謝而排出體外,原子沒有消失,而是早晚要離開身體,物質離開身體才能讓體重減輕。

一般人想到呼吸通常會覺得那和我們身體的組成無關,衹是氣體進,氣體出,根本沒想到我們吸進氧氣,吐出二氧化碳的過程也就把碳從身體裡帶了出來。

呼吸本身就是燃燒,竟然會幫助減重。呼吸和我們的飲食分不開,甚至和我們的念頭與情緒都分不開。呼吸這個健康的重點,其實長期是被忽略的。

過度呼吸,也就是呼吸太多。這裡指的太多,包括了呼吸太快,太大口,用嘴巴呼吸,讓呼吸進出的空氣流量過高,而讓二氧化碳大量流失,這導致組織更難取得氧氣,也讓血管變得緊縮。

大多數人呼吸淺而偏快,祇有肩膀和上胸在起伏,有些人常覺得吸不到氣,像是長時間坐在桌前投入工作而忘記呼吸,得要伸懶腰或大口吸氣去彌補。有時遇到不順的事也隨時透過鼻孔哼或嘴巴吐一口大氣,無意識地表達內心的不滿。

情緒的狀態和起伏,例如恐慌症發作跟伴侶吵架或與人爭執不下,常導致急性的過度呼吸。還有另一種常見的急性過度呼吸你應該不陌生,就是我們激烈運動後有時會喘不過氣,意識覺得飄,穩不下來,心跳止不住的快,要好一陣子才會恢復。這種過度呼吸的體驗很多人都有過。

如果有過度呼吸的問題,其實我們可以立即調整得到一點修正,修正的方法很簡單,也衹是閉氣,幫助自己直接把呼吸量降下來,閉氣感覺到有點想吸氣的衝動就恢復吸氣

透過閉氣減少呼吸量,讓身體將流失的二氧化碳累積起來,很快可以修正血液的失衡。這方面的原理我會在接下來幾章多解釋一些,但我相信衹要你做了,已經會有一點不同的體會。這裡要提醒的是,閉氣不要強迫自己維持多少時間,衹要保持輕鬆自然的心情,身體會依照他的需求完成工作。

如果長期呼吸過度,像是習慣嘆氣,會用嘴巴呼吸,血液二氧化碳偏低,血管收縮,末梢組織得不到血液和氧氣,也就容易覺得手腳冰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