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夫子的八味地黃丸,乾地黃八兩,薯蕷四兩,山茱萸四兩,澤瀉三兩,茯苓三兩,牡丹皮三兩,桂枝一兩,附子(炮)一兩。很明顯這個方子裡,君藥是「乾地黃」,其餘皆是佐藥。古代的乾地黃就是今天的生地黃。生地黃歸入腎經,山茱萸主心下瀉氣,寒熱溫中,歸肝入腎,茯苓,牡丹皮也都是入腎之藥。附子是浮中帶沈,無所不至,通諸經的引用藥。有內証體驗的人會察覺到這個藥,走而不守,和桂枝正好反過來守而不走。 在這個方子裡,桂枝是用來補下焦相火不足,增強膀胱氣化,以利小便,同時起到對應附子的走而不守。茯苓主伐腎邪,澤瀉是瀉腎之藥,同時起到接引桂附兩藥入右腎(命門)的作用。 醫聖用方深和陰平陽秘之至理,精契生剋制化之妙諦,令人嘆為觀止。 醫聖的這個八味丸,陰中求陽,其實這個八味丸從其「歷史出生」看壓根不是用來補腎壯陽的。不客氣地說,這個八味丸對於現代人中那些真正陽氣虛弱的人,簡直全無效果。而錢乙老爺子則乾脆把桂附這兩味大熱強陽之藥裁去,大有筆削春秋的氣概 ,雖然只去掉了兩味藥,但整個方子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不可不察!
錢老爺子以熟地黃代替乾地黃,熟地黃、山茱萸、山藥「三補」為主,滋養肝腎脾,以茯苓、丹皮、澤瀉「三泄」為佐。如此三補三瀉,滋陰潛陽,但其功在滋陰,對兒童和有婦人病的患者頗為有效。現代的中老年男人,一個個脾胃負擔超重,大量的人還是如古人所說的「痰濕」體質,如果再接受大師建議每天服用這個六味地黃丸,會增加脾胃負擔 ,尤其是那些體型偏胖,腎陽虧損,腰膝酸冷,喜暖畏寒的人,更是萬萬不可服用六味地黃丸。否則必定導致脾胃滯礙,脾受濕困,別的疾病,哪怕是表症會被服用成裡症。 六味地黃丸總體來說雖然有補有瀉,以補為主,但是現在大藥廠製作的這個地黄,已經不可能像古人那樣通過9蒸9泡,它是個偏陰寒的藥。
什麼人適合服用這個商家熱賣的六味地黃丸呢?還是先說一個原則:沒病不要亂吃藥,「是藥三分毒」這句話沒有騙人。藥物多少都有毒性,人服藥,可以說是通過藥物的毒性(偏性)來糾正人體真氣運行的偏失,僅此而已。與其依賴藥物,不如養好正氣,正身內省,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捨此,皆是捨本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