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有這麼四個字「德全不危」,這就是趨吉避凶的無上妙招。這四個字原是歧伯回答黄帝的一段話,全文如下: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德全不危」,至簡至易,這就是咱們老祖宗的智慧! 只是後代子孫就像太上在《道德經》裡說的,「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而已。太上用天地之理,感嘆「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得「德」而「全」,就合於至道,哪還有何危難、欠缺?
所謂「志閑而少欲」就是讓自己的心志空閒下來,別去瞎擔憂,一切順其自然,心不隨外境所動,內心深處一片輕安、平安、祥和,如此情志可以得到舒展,心安神寧。按照中醫的說法,心安神寧則氣自足,氣足則肝膽不虛,肝膽不虛,自然不驚不懼,所以說「心安而不懼」。 「形勞而不倦」是說形體、身體要適當的勞作、運動,但不要過量,如孫思邈《千金要方·道林養性》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
有了如此解脫、放下的胸懷, 「故美其食」不管吃的食物是粗是精,都能甘之如飴。「任其服」,衣服是名牌也好,雜牌也罷,一任自然,不迎不拒。「樂其俗」是指自己的世俗生活狀態,該怎麼樣就怎麼樣,在什麼位置上就認了,而且快快樂樂安住在那上面。 所以才有後面的「高下不相慕 」,不論各自的社會地位高低都不要羨慕,忌妒。「其民故曰樸」,這樣的人才能說是心神恬淡。見素抱樸,活出自己本色的人!
「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這句話其實與太上《道德經》裡的話一脈相承:「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這句話是說,志閑,心安了,愚與智,賢與不肖,各種分別心安閒,泯滅了, 不去分別了,就不會再為物驚懼、恐怖、震撼了。 這也就是佛門的《心經》說的「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這樣才能合於道,所以說「故合於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能夠合於道者,道恆生之, 以其「德全不危」也。德者,道之用。太上在《道德經》裡說「孔德之容,唯道是從」。德全則合於至道,合於至道,則無危、無缺,吉祥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