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學說是人體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係的學說。在中醫的理論體系裡,經絡被認為是溝通人體上下表裏,聯繫五臟六腑的系統。《 黃帝內經·靈樞·經別篇》「夫十二經脈者,人之可以生,病之可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經脈篇》「經脈者,所以決死生,除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可見從《黃帝內經》的成書年代開始,經絡就已經成為醫家診斷治療,防治疾病,循經取穴,乃至藥物歸經的重要指導思想。古人說「 醫者不明經絡,猶人夜行無蠋」 ,可見經絡學說對我們學中醫的人來說有多麼重要!
經絡其實就是人體真氣運行的通路,十二條正經首尾相連,人體真氣在這十二條經脈裡,其實是做著「縱橢圓形」的運行,古人常用四個字來形容「如環無端」。除了這十二條正經,還有另外八條奇經:任脈、督脈、衝脈、帶脈、陰維、陽維、陰蹺、陽蹺,統稱奇經八脈。如果說十二正經是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奇經八脈就是洞庭湖、鄱陽湖等大湖。大江大河的盛衰,靠大湖大澤來調節與平衡。這八個大湖中,最重要的是任脈和督脈。 人體真氣如果沿著任脈和督脈走一圈,就是走了一個「小周天」, 如果沿著十二正經奇經八脈都走一圈,就是走了一個「大周天」。
為什麼叫周天呢?古代的天文學認為,天體這個大宇宙是圓環形的,中間有一條「黃道帶」。古代天文學家沿著這條黃道帶,把天體劃為365份,28星宿便排列在這條黃道帶上。 北斗七星的斗柄沿著天體這個大圓環轉一圈,就叫做一個週天。老祖宗把人體當作一個「小宇宙」,等同於天體這個大宇宙,人體上半身的「黃道帶」便是任督二脈,所以如果真氣沿著任督轉一圈,就叫轉小周天。小周天上有9個大的穴位 (上、中、下丹田、會陰、尾閣、命門、大椎、玉枕、百會)正好對應著太陽系裡的九大行星,身體上的365個主要穴位(即十二正經與奇經八脈),也正好與黃道帶的365份相對應,是一個「大周天」, 這個理論基本是這樣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