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原始的瑜伽其實就是在講呼吸,而且這種呼吸完全是橫膈膜的呼吸。整個瑜伽課完全以呼吸練習為主,練習把呼吸拉長、閉氣、做鼻孔交替呼吸。我從這些瑜伽課所得到的可以說是一生都用不完的寶藏。
這當然也讓我自己去想,為什麼潛水後可以半天甚至一整天都感覺很舒暢。但一遇到事或是我去踢足球,這種舒暢的感覺就消失了。而且這種舒暢感不衹是在心情的層面,還包括精神、活力、運動、睡眠的層面。
其實瑜伽講的跟我自己的體會是一樣的,也就是過度呼吸會帶來一些症狀和不良的影響,要從呼吸得到好處,其實不是吸更多,反正是要拉長甚至要閉氣。短時間憋著不呼吸,會帶給我們身體一種重新開機的作用,讓我們可以在情緒和許多部位得到一個釋放和整頓。
橫膈膜:第二心臟
橫膈膜是帶動呼吸的主要肌肉,也就是充分使用肺部下方的橫膈膜來帶動呼吸,讓呼吸肌肉的動可以延伸到腹部。這樣的橫膈膜式呼吸比胸式呼吸更深入,能讓空氣進入充滿血液而真正進行氣體交換的肺下部,還可以活化副交感神經的放鬆作用。
體能狀況非常好的人,他的心臟跳得慢,呼吸也慢,就像是心臟效率更好,跳動一次可以帶動更多血液,而肺部也有足夠的彈性,呼吸一次可以帶入更多空氣。
一個追蹤美國水牛城居民長達29年的研究,用一個人吸滿氣後一秒內呼出的氣體量代表肺活量,也得到類似的結論:肺活量和呼吸功能的健康程度最能預測一個人是否長壽。年紀大的人如果能保持良好的呼吸功能,死亡率會大為降低。近代追蹤最久的弗雷明漢心臟研究,參與者多達5209位。從這個研究的大量數據也觀察出類似的結果:肺活量如果偏低和心血管疾病發作致死有強烈的相關性。
一般人每天呼吸超過2萬次,大約在23,000次左右,也就是橫膈膜要跟著上上下下移動這麼多次,你大概想不到橫膈膜上下的運動本身就在幫助心臟提供血液流動的動力。
為了讓全身充滿血液,要分支出無數的微血管(直徑不到2‰公分)來遍布體內。微血管加上大大小小的動脈和靜脈,所有血管長度合計超過10萬公里,相當於環繞地球2.5圈的長度。
身體的運作是一個整體,除了心跳,我們連呼吸都在提供血流的動力。橫膈膜收縮將胸腔擴張來進行吸氣的同時,為胸腔造出腹壓,讓血液流入心臟。呼氣時橫膈膜肌肉往上移將心臟裡的血液擠出來。
腰痠背痛跟呼吸有密切的關係。一個人長期採用淺的上胸式呼吸,就好像戴著一層盔甲,隨時限制上半身肌肉的動作。時間久了,肩頸肌肉過度緊繃和腹部核心肌肉缺乏支撐力量,也就免不了這裡酸那裡痛。
日常生活採用妥當的站立、行走或坐姿,讓脊椎不過度弯曲,不光能減輕頸椎和腰椎的局部負荷,還可以讓橫膈膜動起來,讓呼吸道暢通得到更好的呼吸效果。
如果脊椎或身體結構已經有異常,坐著或站著做呼吸練習或結構調整的動作可能會很吃力。這時候可以躺在支撐力足夠的平面上進行。躺著做練習少了地心引力的牽制,能減輕肋間肌和橫膈膜肌肉施力的障礙,而可以讓肺部徹底擴張。
強化呼吸肌肉的練習
緩緩吸氣、吐氣。吐氣時從一大聲數到十(或更多,如果數不出聲音也可以在心中默念),直到所有空氣完全從肺部排出。多重複這個練習,橫膈膜的擴張和呼吸能力會逐漸增加,在減少勞累的同時也能讓身體表現與機能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