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經八脈有個鮮為人知的總交匯點,叫做「後溪穴」,它是小腸經上面的一個穴位,他負責對我們身體這臺機器進行降火和壯陽,同時還能調整頸椎和脊椎。古傳中醫秘笈上記載,後溪穴能「瀉心火,壯陽氣,調頸椎,正脊椎。」他在哪裡呢?
握拳,它就在你的「感情線」的末梢,握拳之後,小指頭下面是不是有一個小小的尖尖的地方?如果感情線是一條小溪,它在後面就叫後溪。用大拇指按摩它,想像著你的大拇指是螺絲刀,你就是在擰這個螺絲釘就行。擰對了的一個表徵就是覺得全身仿佛熱乎乎的不怎麼怕冷,擰不對也沒關係,反正就在附近,有些人的經絡不敏感,就不一定有熱乎乎的感覺。
特別關照一下坐辦公室的上班族,當你面對著電腦太長時間時,花三五分鐘停下來,雙手握拳放於辦公桌上搖動,用手腕帶動這個拳頭搖動,最好是空心拳(以便掌心勞宮穴放鬆),虎口朝天花板(大拇指在上,小拇指頭在下),讓這個「後溪」兄弟與辦公桌親密接觸。這個「簡單的」動作可以緩解和預防肩膀、頸椎、脊椎的毛病,還能夠使眼睛不容易乾燥。
中藥是通過調整臟腑起作用的
那麼什麼是經?什麼是絡呢?明朝皇甫中在《明醫指掌》中說:「直行者謂之經,旁行者謂之絡也。」經一般是指十二條直行的高速公路,這十二條高速公路在古代醫書裡被叫做正經,所以中國人罵人「不正經」,就是罵你身體裡的這些本來應該直走的高速公路被你走歪了,所以只有「正經」通的人才比較靠譜。這十二條正經首尾相接,人體真氣運行期間,如環無端。
除了十二條正經,還有八條奇經,中醫術語叫「奇經八脈」,因為奇經共有八條。金庸的武俠小說,最喜歡提到的「任督二脈」就是其中兩條,還有六條是衝脈、帶脈、陰維、陽維、陰蹺、陽蹺。明朝張介賓在《類經》中說「經即大地之江河,絡猶原野之百川也。」
順便說一下,很多人誤以為中藥能夠治病,其實中藥是不能「治」病的,他們最多只是起到調整臟腑的作用而已。比如大家經常聽說的一味中藥叫「地黃」,北京同仁堂賣的最多的一個藥就是「六味地黃丸」,我實地考察過這個藥的包裝盒上,白紙黑字寫著「滋陰補腎」,於是在全民K歌全民腎虛的年代,很多有錢男人都在吃這個藥。事實上這是一個陰寒的藥,地黃一下肚,馬上會引發全身的正邪兩氣奔向體內屬於「陰」的經絡臟腑。而我們的腎在中醫裡方位在「北」,屬於「極北苦寒」之地,是五臟六腑中的陰中之陰。而現在的人多數是因為縱欲過度,腎精不足,陽虛而引起腎病。吃了地黃,把本來是「表症」的病,治成了「裡症」,邪氣全部入腎裡,偷雞不著蝕把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