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秋三月,此謂榮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饗泄,奉藏者少」
秋季養生要心志安寧,以安腎精。早睡早起,尤其在秋天,可以使腎的元精不妄動,中醫認為「腎藏志」腎精不妄動,「志」才能得安寧,那些終日雜念紛飛,神志不安的人,問題都出在腎精妄動上,現代人的「抑鬱症」更是如此,古傳中醫管這叫「情志病」,都是腎精妄動惹的禍,這種病的治療不能用藥物,而應該在秋天氣機肅殺的時節,用「歡喜心」來對治。
秋天的氣機與肺的肅降之氣相應,秋天要順應天地「收斂」,「待收」的氣機,不去外散腎精所藏之志,「無外其志」就可以「使肺氣清」。肺氣清潤了,秋天固然好過,冬天也不容易患腸道疾病(肺與大腸相表裡),所以秋天養生要養好肺的肅降、宣洩的功能,在飲食上要多食用潤肺生津滋陰的,諸如雪梨,芝麻,蜂蜜、銀耳等東西。著裝上要注意,在早秋時不穿太厚的衣服,所謂「春捂秋凍」,尤其是小孩子剛入秋時,別急著給他們加衣服,以激發其機體逐漸適應寒涼的本能,入深秋後就要注意別著涼。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最重要的「大論」,不是春夏秋冬的養生原則,而是末尾一段話,「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為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者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巨贊大法師晚年駐錫北京,寒來暑往,只著一件薄薄的僧衣,大法師這種「單衣過冬」的功夫,其實就是沒有了寒熱的「分別」。10多年前我在鄭州見過他的再傳弟子,大熱的夏天穿著厚厚的棉襖,身上還有淡淡的香味,頗為震撼。引用一則禪宗故事,供大家思考。
有一位武士向白隱禪師問道,武士問白隱禪師:天堂和地獄有什麼區別?
白隱禪師反問:你乃何人?武士答:我是一名武士,白隱禪師聽後笑道:就憑你粗魯之人也配向我問道?武士勃然大怒,隨手抽出佩劍朝白隱砍去:看我宰了你!眼看佩劍就要落在白隱頭上,白隱禪師卻不慌不忙輕聲說:此乃地獄。武士猛然一驚,然後若有所悟,連忙丟棄配劍拜倒,多謝師傅指點,請原諒我刚才的魯莽。白隱禪師又微微說道:此乃天堂。
一念惡是地獄,一念善是天堂,善惡兩不思量,虛空粉碎,還有啥四季,還分啥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