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的世界裡,「心」的主要功能主要有兩個方面,主血脈和主神志。古人所說的「心主血脈」是指心主血和主脈。全身的血液都在脈中運行,依賴於心臟的搏動而輸送到全身來,發揮其濡養的君主之功,而心臟的搏動,古人則認為主要依賴於「氣」—心氣。心氣旺盛,血液才能在脈內周流不息,營養全身。心氣不足則會引起心血管系統的諸多病變,至於「脈」,其生理功能有兩方面,一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及血脈,對血的運行有一定的約束力,使之循著一定方向,一定路徑而循環貫注,流行不止。二是藉助脾、肺的功用,運載水穀精微以布散周身,滋養臟腑組織器官,這就是「心主血脈」。
王唯工博士在他「氣的樂章」一書中,提出七個當今生理學無法解釋的問題,透過共振理論—「氣」的推動力量,而得到完美的答案。李嗣涔博士在該書的推薦序中說:他看到他把血液循環的理論重新推導,發表在國際著名的雜誌上,改寫了近代西方醫學對血循環的瞭解,也替數千年的中醫開始建立了科學的基礎,他的貢獻以我的判斷是”beyond the Nobel prize”。
所謂「心主神智」,指心分別主「神」與主「志」,包括了人類的所有精神、意識、思維等活動,心氣足時,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才正常,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其直接結果就是神志清晰,思維敏捷,精力充沛,反之則可見反應遲鈍,精神萎靡,神志不寧,譫狂健忘等問題。
《類經》便說:「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而總統魂魄,兼該意志,故憂動於心則肺應;思動於心,則脾應;怒動於心,則肝應;恐動於心,則腎應,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
佛門把這個主宰著我們一切精神、意識、思維等活動的心分析的非常透徹。
「緣慮心」。這是「緣」於外境而起思「慮」之心,所以又稱作慮知心、了別心,是指我們的第六意識攀緣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外境的妄心。這個「緣慮心」就像大海的波浪,本來並不存在,有風則有波浪,無風則「風平浪靜」,他沒有「自性」,不過是隨「別人」(風)起滅而已。
「思量心」,這是指第七意識(佛學稱作末那識)的作用,此心是人世間所有紛爭的根源,人生種種看不破,放不下的執著煩惱,都是因它老兄而起。其特徵是執著有個「我」存在,由此帶來「我的愛」,「我的恨」,「我的如來我的卿」等等(與此相關的佛學名相很多,比如我癡、我見、我愛,我慢、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等等)。
「積聚心」,這是指我們的第八識(佛學稱作阿賴耶識),這個心就像電腦的超級大硬碟,它儲存著我們無始以來所思所想、所造所作的各種記憶,不管是「善」還是「惡」,一律記錄在硬碟裏,這個心是真心和假意揉合在一起,是「真如」與「無明」和合而成,因此「積聚心」具有真妄兩面性。
「真如心」,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它是我們本來就有,真實不虛的清淨心。元朝中峰明本大師讚歎它「混千差而不亂,曆三際以靡遷,炳然獨照,卓爾不群,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處生死流,驪珠獨耀於滄海,居涅磐岸,桂輪孤朗於中天。